作者: 信息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5-06-23
“团队做了大量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建议教育部给予滚动支持。”6月17日,“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供求均衡与产权抵押融资模式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IRT1176)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210会议室接受教育部专家组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农村金融智库建设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肯定。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现场考察科研平台建设,审阅相关资料,经质疑和充分讨论,形成验收意见。一致认为,团队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研究进展顺利,取得成效突出,社会影响力彰显,全面圆满完成了团队预期目标任务,评价结论为优秀,建议予以滚动支持。
2006年,我院汇集农业经济管理、金融学、应用数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近4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以二级教授、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罗剑朝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农村金融研究所等平台组成农村金融科研团队,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尤其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贷款抵押难、资金筹措难、农村产权变现难”的问题,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2011年12月,该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队伍,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第一支教育部创新团队。三年来,这支创新团队在罗剑朝教授的带领下,凝聚力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在团队发展与平台建设、创新能力与社会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团队文化与管理运行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新突破、新进展,创新团队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创新能力与社会贡献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拓展,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团队管理逐步规范,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
团队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度与配置效率评价、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跟踪研究、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模式比较、促进西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和创新性研究平台,对构建完善的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团队建成总数据点40万个、初步开放共享的农村金融数据库1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任务66项,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4项;出版农村金融创新团队系列专著7部,英文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84篇,其中,权威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各1篇,SCI收录2篇,S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CSSCI收录51篇;提交政策咨询报告4项,其中,“关于警惕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关于加大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等4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批示、批复;4项研究成果被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陕西省高陵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采纳、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执行期间,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1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6人,培育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获批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人;培养硕士学位224人、博士学位36人,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教育部验收组组长汪应洛院士说,我国新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很复杂,金融问题最关键但对它的研究也最薄弱。这个硬骨头需要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创新团队这样的智库去“啃”。希望创新团队继续挖掘宝贵数据背后的信息,深入开展持续研究,并进一步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应对农村金融新动向、新进展、新趋势中提供决策支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形成特色明显的农村金融高水平“智库”。
面向未来,团队要继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完善团队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大顶尖学术人才引进力度,扩大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切实推动解决西部地区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将团队建设成为学术水平领先、科研素质过硬、创新能力较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村金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编辑:房启明 时间:2015年6月23日
来源网址:http://cem.nwsuaf.edu.cn/show.php?articleid=2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