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8日,学院李桦教授带领调研团队赴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百村千户’专项调研”。调研覆盖6个乡镇、18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元形式,系统摸清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聚焦特色产业:中药材与马铃薯成乡镇发展“主引擎”
25日,调研团队首站前往锹峪镇、路园镇,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展开深度调研。在锹峪镇村委会座谈中,村干部与村民代表介绍到,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核心板块,黄芪、党参等优势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容,不仅带动种苗培育、加工仓储等上下游产业发展,还为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在路园镇,团队与村民深入交流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据介绍,近年来路园镇通过引进“陇薯”系列等优良品种、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种植技术,有效破解传统种植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马铃薯亩均产量和优质品率均大幅提升。如今,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产品远销陕西、四川等地,形成“种植—收购—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探访农业大镇:中药材产业多点开花元古堆村见证乡村振兴巨变
26日,调研团队走进田家河乡、会川镇两大农业大镇,重点调研中药材产业发展痛点与经验。座谈中,村民们分享了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的种植实践:当地依托海拔、气候等自然优势,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也面临“种植技术标准化不足”“市场价格波动大”“深加工能力薄弱”等挑战。团队成员逐一记录关键信息,现场与村民探讨“合作社+农户”模式对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的作用。下午,团队专程前往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参观学习。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元古堆村在政策扶持与村民奋斗下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已成为渭源县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元古堆村已形成中药材种植、散养土鸡养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深挖发展路径:土地流转促规模经营文旅融合添调研亮色
27日,调研团队赴祁家庙镇、五竹镇,聚焦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与产业扶贫成效。在祁家庙镇,团队了解到当地通过“农户自愿流转、村集体统筹、企业托管经营”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整合零散耕地、发展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既解决了“耕地碎片化”问题,又让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实现双重增收。在五竹镇,马铃薯产业同样是调研重点。种植户王师傅向团队介绍:“过去种马铃薯‘看天收’,现在跟着合作社学技术、签订单,这产业真是咱的‘致富薯’!”
调研收官:摸清实情明晰方向持续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28日,调研团队完成渭源县全部实地调研任务。“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学术实践,更是一次‘扎根基层’的学习。”李桦教授表示,团队将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渭源县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政策优化提供专业建议,为当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