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晚,深圳丰农控股首席人才官(CHO)、我校六次产业研究员常务副院长、陕西省蚕桑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学校原副校长钱永华教授重返校园,在南校区3号教学楼为 MBA 学员带来“创新与企业发展”专题讲座。
深耕桑蚕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四十余年,退休后又投身企业一线探索现代农业服务、智慧农业应用及农业职业教育的钱永华教授,在讲座结束后,接受了凤岗通讯社学生记者的专访。

钱永华教授为MBA学生带来讲座
为何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不及企业?
谈及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积极性差异,钱永华教授首先点出核心原因——二者科研目的的本质不同。“高校科研的核心目标是产出科技成果、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兼顾产业服务;而企业科研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为企业注入科技驱动力,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他进一步分析,高校科研中包含部分探索性基础研究,这类成果聚焦科学原理突破,难以直接转化为产业应用,属正常现象;但关键问题在于,当前真正具备创新价值、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性成果数量不足,这是成果转化落地难的根本症结。此外,参与转化的利益相关方主动性不强、缺乏市场化驱动机制,且多数转化工作依赖学校推动,导致整体驱动力不足,最终影响了转化效率。
“真正优质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本应自带‘被转化属性’——企业会主动寻求合作、将其落地应用,无需额外推动。”钱教授的观点,直指当前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实现快速推广转化?
针对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路径优化,钱永华教授提出三点具体建议,为破解转化难题提供方向:
第一,锚定市场与产业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他认为,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在选题阶段就应主动对接产业痛点,让研究内容与市场需求同频,从源头提升成果的“落地适配性”;第二,推动市场主体成为转化核心力量。成果转化需以利益相关的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市场主体为纽带,凭借其对市场的敏感度和资源整合能力,加速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端的衔接;第三,改革高校考核激励机制。需打破“唯论文、唯课题”的单一评价导向,让产出实用价值高、能落地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教师,在薪资奖励、职称评定中获得同等认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转化的积极性。
“基础研究是农业科技的‘根基’,应用研究是‘枝叶’,高校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让每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钱教授特别强调,多元发展路径是高校科研活力的保障。
我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如何再升级?
提及我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钱永华教授给予高度肯定:“依托场站示范优势,我校的成果推广成效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这是多年积累的宝贵基础。”
他介绍,我校场站的功能可凝练为“三大支柱”——支撑科学研究、助力人才培养、引领产业发展。二十余年来,场站不仅产出了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作物新品种,更助力白水与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阎良甜瓜、榆林玉米等县域主导产业形成品牌优势;同时培养了大批熟悉生产实践的本硕博人才及基层农业技术员,实现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但他也指出,要在现有基础上再突破,需为场站加装两个“动力轮”:其一,“数智化”牵引轮。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AI 等新技术,推动场站全面数智化升级——通过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将科研成果、农技推广、生产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培训等内容线上化,打破地域限制,大幅扩大服务覆盖面;其二,“市场化” 驱动轮。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场站适度市场化转型,改变“被动完成服务任务”的模式,转向“主动对接需求、推广成果”,让服务农业产业的“自驱力”成为场站发展的新引擎。
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作为企业首席人才官,钱永华教授以招聘实践为切入点,明确企业最看重两类人才:一类是专业能力过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学习能力强、执行力佳的通用型人才。
针对希望进入企业发展的同学,他提出四点务实建议:一是筑牢专业根基,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练就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技能,“能动手解决问题,才是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沟通协作能力,“职场不是单打独斗,良好的沟通能让团队协作更高效”;三是强化执行力,对团队安排的工作 “不折不扣完成,事事有回应”,靠谱的执行力是职场立足的关键;四是保持工作韧性,“没有完美的企业,初入职场遇到困难很正常,只有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入行’、摸清行业逻辑”。
谈及面试技巧,钱教授特别提醒:“要展现真实、积极的自我,认真准备但不过度包装。企业最终选的,永远是能解决问题、学习力强、让人放心的人。”
年过花甲为何仍选择赴企业任职?
“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是驱动农业变革的三大核心科技因素,未来农业必然是互联网、数字化引领的智慧农业——而这正是丰农控股十余年来的深耕方向。” 钱永华教授坦言,选择退休后进入企业,既是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我想亲自验证:在真实的市场中,农业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能不能做得更好。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
钱永华介绍,丰农控股已发展为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集团:累计服务1000多万农户,为18个省市超1亿亩次土地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十余个地市设计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今年,应用“数智丰农 DAP系统” 的四川安岳智慧柠檬产业园、陕西定边玉米“丰农智田”更登上央视新闻,成为智慧农业的典型案例。
“未来,丰农控股会继续依托‘人工智能 +’,发挥全产业链服务优势,为更多新型农业主体和地区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钱永华说,丰农控股的实践预示着未来农业一定是跨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
从高校科研推广到企业实践战场,年过花甲的钱永华教授始终以“探索者”的姿态深耕农业领域。他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清醒认知、对人才培养的务实建议、对智慧农业在未来农业变革中作用的前瞻判断,不仅为我校农业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更体现了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坚守初心、拥抱变革”的坚守。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钱教授的跨界求索之路,正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初心与担当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