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生天地
首页» 学生天地» 学生活动» 【寒假社会实践(15)】记者的“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实践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15)】记者的“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实践报告

来源:   作者:姚远   发布日期:2021-03-02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

学校为契合党中央决策开展了寒假实践活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农村调研活动。当前的国情浓情及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对记者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实现的可能,这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本次实践选择的调研地点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克山农场25连和24连。考虑部分农户家中有外出务工情况,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所以选择在春节期间进行调研。结合当地情况,25与24连农户数量多且距离相近方便调查,两个连的农作物种植情况相类似。

首先由于实践地点汉字使用率低,操作时采取的方法是挨家挨户进行询问。或有些农户不愿进行配合或因其他情况,所以调查一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遭到了许多人的拒绝。缓慢和每户农户进行交流,还是有不少农民选择配合。甚至有些热情的老乡带记者参观了他们地里农作物种植的情况。但是因为许多农民并不识字,所以需要口述询问问题,再记录回答,有的时候问题并不清晰,被访者理解不当。很少有农户保持每年确切记账,所以支出大多比较粗略。

黑龙江省春节期间室外十分寒冷,给调研活动增加了不少困难,所幸记者得到了第四管理区的帮助,使得调研活动顺利进行。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少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大部分农户都表示合作社未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当地并不存在土地流转市场,都是各个连队农民之间口耳相传,相互询问,信息传递,导致信息流通缓慢。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并不十分重视,致使农户大部分都未曾进行环保绿色生产,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使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而且此地是种植粮食型作物,对于经济型作物并无种植。当地政府对土地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宣传普及力度不够,不少农民都不是很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没有预防灾害的措施,导致农民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现象,每年收成无法保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的是多面广,务必要把握“人、地、才”三个关键。第一,是发挥好农村干部领导作用。乡村有没有人气,能不能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农村有才、有钱和有能力的群体流失严重,留下的大多是91、38、99群体,改变农村现状能力有限,要发挥好农村干部的作用。此地进行土地流转时发生的纠纷较少,但要是发生纠纷,大部分农民表示比较难解决,甚至有的表示非常难解决。火车跑得快,全靠头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就在农村干部这些带头人,农村干部要发挥群众主心骨、发展领头羊、稳定顶梁柱作用,履行好基层干部组织领导者、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者、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公益事业建筑的领导者、农村和谐稳定的维护者以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者的职责,要做到对各种农村经济政策能领会,能找清发展路径,善于做群众工作,能说到群众心窝去,和群众共情,做到公平公正有度量,对群众工作勤跑腿。

第二,大力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记者到访之处,每年种植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农药、化肥,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土壤肥力连年下降。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到课堂学习和现场教学,增强了记者的生态观,增长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当代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个圣诞环境就包括记者们森林,为了做好林业工作,让山更绿倚青山,谱写美丽乡村的底色,记者认为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第一方面,大力植树造林;第二方面,全力保护森林;第三方面,发展林业产业。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重要的基础产业和绿色富民产业在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就业收入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也是实现农民收入和精准脱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四处有群山环绕,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绿色资源,记者认为应该妥善而有效地保护发展这些绿色资源。

第三,要发挥好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是财富,农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土地,要加大土地流转和制度改革,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当前土国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提出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这就给记者们做好土地文章,提供了政策依据,农村土地分散,特别要做好边讲经济,通过流转连片,把村内闲置空壳老房屋利用起来,把一些边角地都利用起来,达到1+1大于二的效果。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20个字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他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这20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的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不仅仅是发展产业,而且要求发展产业;层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对于乡村管理,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可谓是报告中的亮点,在过去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再次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记忆,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农村发展来促进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决不能处于从属地位,更不能将其看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垫脚石,而是要和城市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国家试图从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上开始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报告里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基层治理有效性具体体现其中自制是治理有效的基础,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终是融合在乡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内化和升华,这三者各尽其能,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乡村治理格局。治理体系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落实,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有利于把各行业中热爱的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个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编辑:陈世琪     终审:张军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