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经济2501班班主任张龙老师特别邀请中央电视台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中坝村第一任第一书记刘超,为全班同学作题为《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分享报告。这份凝结着4年多帮扶心血的答卷,记录了刘超书记以文化铸魂、产业筑基的实践足迹。刘超书记用四年扎根一线的实践,为当代大学生,讲述了一份沉甸甸的“人生答卷”。
报告中,刘超书记通过文化破冰组建“果果合唱团”,让大山里的孩子登上央视舞台、唱响全国,实现从羞涩到自信的成长;她带领中坝村发展蓝莓种植与数字农业,推动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增至1.2万元,使贫困村蜕变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即便身患癌症,她依然坚守一线,用行动诠释担当。2023年任喜德县副县长后,她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彝族文化底蕴打造品牌项目。她的实践证明,知识与情怀能真实改变命运,将所学用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1980年,《中国青年》上刊登了读者来信中,潘晓提出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这引发了国内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如今年轻的孩子们在拔根型成长的经历中,也出现了价值转型的迷茫。“读书无用论”“小镇做题家”等等社会现象都深刻反映了年轻人去社会化的现象。听了刘超老师的分享,我们也意识到:读书绝非为了脱离社会,而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社会。真正的学问,产生于书斋与社会调研的结合。只有从书桌走向田野,用双脚去丈量中国,才能积累对真实国情的深刻理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能破除迷茫,更是我们以学术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路径。
正如和紫翔同学说:“我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好工作,更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无论是科技创新如DeepSeek,还是文科创新如产品宣传,都需要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知识、拓宽思维。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创新灵感,实现有效交流与突破。”
通过今天的班会同学们收获颇丰,各抒己见。
从驻村前的“无知”新手小白,到带领全村村民走向脱贫之路,扎根和奉献精神在四川省凉山喜德县第一书记刘超身上充分体现。通过她的个人经历,我看到了她善良,真诚,无私,有爱的一面,让我心生敬佩。新时代青年们也应该学习她坚强,有担当的优秀品质,坚定信念,将爱传递下去,用创新活力推动社会进步。(帕提曼·艾海提)
在听完刘超书记的分享后,对于问题,我的心中已然有了答案,读书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培养我们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给我们一个新的视野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只关注自己身边所生活的一亩三分地,也应该多多关注了解社会民生,不断进步。(林子昂)